Update:12/17/2017,今天是UIC在编学生的最后一天,18号就正式毕业了。
Update: 01/10/2018,今天收到学校寄出来的毕业证书。
不知不觉,距离博士答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本来打算答辩完抽出一些时间写写自己在学术上一路走来的感受,也为自己人生途中留下出一个漂亮的标记,但是因为诸多原因一直没有付诸行动。眼看着时间越拖越久,不写点什么仿佛又有些对不起我这淡入白水的人生中仅有的几个精彩时刻,于是趁着些许空闲,回望一下过去,再谈谈一些感想,至于展望未来,不提也罢。
2011年初的时候,基于就业难的考虑,我决定开始申请博士项目。我对“就业难”也是道听途说,并没有自己亲身体验过,实际情况是身边的同学很少能找到美国的工作,考虑到自己的硕士项目侧重的是理论研究和模型模拟,对于倾向于实际应用的工业界工作则毫无帮助。当然,这只是当时的想法,现在看来数值模拟和计算也是工业界所需要的一种硬核实力。UIC是第一个给我发来offer的学校,考虑到城市的因素,没有等其他学校的消息于是就决定在此就读博士学位。
来到学校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确定研究方向和导师。当时系里的规模还很小,真正开展科研的老师不多,所以给我的选择也没有那么的丰富。碰巧的是有一个老师专门做转化燃料的反应工程,这与我硕士的项目及其相似,这位老师更注重实验的验证和分子层面的模拟。但是由于项目经费最终没有批下来,最终也没能加入他的研究小组。事后证明没能加入他的课题组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两年后这位老师就跳槽到了美孚,课题组也随即解散了。
2013年秋季学期前,新加入化工系的助理教授Brian Chaplin邀请我加入他的课题组,并且给了我一个学期的试用期。在这个学期中我们合作的很愉快,从模拟开始做起,然后再进行试验项目。Chaplin课题组所关心的方向包括环境工程,电化学,界面现象和反应动力学。起初我会感到自己并不擅长做实验,因为大部分的时间是与计算机编程和数值模拟打交道,但在度过了一段适应期之后,我发现在自己的动手能力还不差,做起实验来似乎还挺得心顺手。有了项目才算真正的开始了整个博士生涯,所以我在2013年8月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挑战
在整个博士期间,每天都在面对新的挑战。导师的项目都是一个个冷冰冰的题目而已,而真正需要我们去做的就是去尝试接近这个目标。然而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有些时候导师的项目理论上行得通,并且实验体系不难构建,那么出结果也就是水到渠成。但更多的时候是项目本身就存在这重大的缺陷,再加上及其复杂的实验体系,每向前一步,都困难到让你怀疑人生。但科研就是在受虐和自虐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如此方能凤凰涅磐。我从科研领悟到的另一点就是有些时候不要一直往前看(项目的目标),一定要多往两边看看,因为大部分的项目都不一定会成功,但如果能够借题发挥一下,说不定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所以不仅仅要努力工作(work hard),更要聪明的工作 (work smart)。在此,简要留下一笔自己读博期间遇到过的些许挫折,但我更像要说的是,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从挫折中汲取到经验和教训。
其实项目刚刚开始就绕了一个大弯路。由于自己刚开始经验匮乏,再加上与导师没有及时的沟通,导致在进行第一个项目的时候就使用了错误的电极材料,导致3个月的时间白白被浪费掉。现在看来,这应该是一个重大的研究事故,所以带给我的教训也特别的深刻,导致我在做以后的所有项目的时候,都会及时的跟项目负责人及时的沟通,并且更加重视一些细节。
第二个项目是关于使用导电膜处理污水的同时,通过负载电压达到原位清洗的效果。这个项目前前后后持续了八个月,项目的经费有NSF提供。这个项目最终的结果是不理想的,事后自己通过查找文献和模拟找出了这个项目不成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可能的方案以达到更优化的处理结果,但这个结果离发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于是在进行了八个月之后,导师彻底宣布这个项目的死刑。虽然这个项目不成功,但这个过程加深了我对电化学和膜过滤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并且通过数学模拟的方法找出了最终失败的原因。实话讲,这一系列的经验和教训其实也极大提升了我的自信心,觉得自己在科研上还是有一定的硬实力。
最后一个项目是关于检测某一特定材料在不同状态下的性能。在这个项目中,为了研究不同状态下,在同一个位置上局部微米级别的变化趋势,我们需要在不同的时间能够找到这个“同一个位置”。导师和我也想了很多方法,比如说用电化学扫描显微镜去电镀一个微米大小的金属点,或者用强腐蚀性物质去进行表面腐蚀,但由于实验条件和材料本身的一些属性,这些都无法提供比较稳定的金属位点。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走投无路”之后,我们找到了激光刻蚀的方法可以在材料表面上留下永久标记,并且很快试验出了合适的激光刻蚀参数。于是我们用激光在材料表面刻出了三个十字标记,并且通过三角定位的方法定位出需要研究的那个“同一个位置”。
成就
最大的成就就是从Mr. Jing升级成为Dr. Jing。当然博士毕业之时,我业已迈入30岁大关。与我同时本科毕业的同学大都已结婚生子,并且可能在职场上开始展露头角,而我还只能算是一个尚未接受社会洗礼的雏鸟,并且有时候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因为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到底是在学术圈还是工业界。但我不后悔为了这个学位而多付出的7年,这应该可以算是我人生之中的一个黄金七年,是属于我自己的个人荣誉。我不会去想自己的经历会对整个人类有什么卓越的贡献,希望这短短的7年只为撬开一点点通向未来的大门,哪怕这未来意味着更多的未知。
仅此。
后记
当我决定点下“发表”按钮的时候,我已意识到今天是18年的2月7日了,距离这篇文章应该上线的日子足足晚了两个月。文章推迟了两个月才浮出水面,有一定自身拖延症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因为目前生活的紧凑。时至今日,我已经在Austin呆了将近半年时间,做实验,处理数据,写文章和锻炼仿佛把每天这块海绵压榨的滴水不剩,这难道不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么?入世便晓生活的苟且,有些人只能苟延馋喘,但有些人却能活得精彩,关键就在于能否更好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而已。